实验室主任李善民教授在《人民之声》杂志发表广东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主题理论文章
论文发表
近日,实验室主任李善民教授在省级期刊《人民之声》2025年第8期发表理论文章《聚焦“三化”融合 彰显人大担当 推动广东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现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全文如下:
7月31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广州召开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来自全国和省内的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家和研究机构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广东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三化”融合)发展。这不仅是一场务实高效的产业研讨会,更是一次彰显人大制度优势、凝聚各方智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推动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中,既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监督者,也是汇聚民意、传递民声、凝聚共识的重要桥梁。本次专题会议,充分体现了人大在搭建高端平台、深入产业一线、强化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为,为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搭建高端平台,汇集传统产业转型智慧
传统产业“三化”融合不是孤立的技术改造,而是一场涉及理念、模式、生态的系统性变革。“三化”融合是从“量的扩张”到“质的跃升”的必然选择,是破解“内卷”、重塑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无论是强调“细处求精益、宽处谋布局、高处争独到”的实践经验,还是指出“产品个性化、品牌化、高端化”的转型特征,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传统产业必须跳出粗放发展的惯性,以效率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在全球产业链中抢占更高价值环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搭建专题会议平台,将分散的智慧汇聚成共识的洪流,让“三化”融合的目标更清晰、路径更具体。
二、深入产业一线,把脉传统产业转型痛点
有效的制度供给离不开扎实的调查研究。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企业车间、产业园区、科研平台,倾听生产一线和市场前沿的真实声音。在调研和专题会议中,各方普遍认为,产业链协同不足、转型成本高企、标准体系缺失、中小企业能力薄弱,是制约“三化”融合的共性瓶颈。例如,上游智能工厂与下游手工装配脱节、设备互联标准不统一导致重复投资、链主企业云平台因成本分摊机制缺位而利用率不足等,都是典型的结构性问题。同时,高成本与高风险让许多中小企业“想转不敢转、想转不会转”,绿色化与智能化目标之间的协同性也亟待加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将这些问题系统梳理并置于决策议程,实现从发现症结、研判成因到推动解决方案形成的全过程推进,确保政策精准回应产业所需。
三、强化法治保障,筑牢传统产业转型根基
“三化”融合需要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和法治保障。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足自身职能,在推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完善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治化手段为产业升级扫除障碍、破除壁垒。一方面,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碳核算等重点领域的立法和制度创新,形成全链条、可持续的法规体系。另一方面,强化监督职能,确保财政资金、专项政策、产业项目依法依规高效实施,防止资源配置“碎片化”和政策落实“空转化”。通过立法引领与监督保障的结合,不仅为传统产业转型构筑稳定的“制度防护网”,更为企业投资创新、优化布局营造长期稳定的营商环境,让“三化”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支撑。
四、聚焦精准施策,提升“三化”融合推进效能
面向未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可在“三化”融合中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一是完善制度供给。聚焦产业链协同、标准体系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加快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产业升级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二是增强监督实效。将“三化”融合的关键指标纳入年度监督重点,重点跟踪政策落实、资金使用、项目成效等环节,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精准惠企。三是优化代表履职机制。建立人大代表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的常态化联系平台,引导代表深入产业一线调研,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通过建议、议案等渠道推动制度化转化。四是加强典型经验总结与宣传。及时提炼全省各地“三化”融合的成功案例,通过人大渠道推广先进经验,增强行业信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传统产业是广东经济的“压舱石”,也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次专题会议充分展示了人大在加快推进广东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制度优势,为破解产业转型的结构性难题、推动政策精准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期待,在人大的聚力赋能下,广东传统产业必将突破“内卷”困境,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筑牢根基,为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传奇。

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中观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管理学院、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原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自贸区制度创新、公司并购与重组、科技金融。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和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作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短期学习。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省市重大招标项目或委托项目等纵向和横向项目50多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从2015年起持续主编出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出版《国有企业与促进共同富裕》《外资并购与我国产业安全研究》《融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体制机制创新》《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案例》等专著及教材20多部,学术成果多次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优秀教师“宝钢教育基金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政府授予的“南粤教坛新秀”称号。
来源: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