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回顾 | 实验室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交流合作

发布人:温家喻

 

       2025年1月11日(星期六),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徐现祥教授、副主任张莉教授和薛畅副教授赴上海交通大学参加空间政治经济学研讨会,并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区域科学重点实验室(筹)陆铭教授团队开展交流,探讨深入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为会议致辞。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钟辉勇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鹏飞主持。

 

 

       中山大学教授徐现祥带来“改革落实的市场价值——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例”的研究成果。基于中国营商环境改革现状,将“高效办好一件事”相关行政改革视为准自然实验,经多期 DID 实证发现,2012 - 2023 年改革落实使投资额提高约 10%(约 182 亿元)。此外,该研究还深入探讨投资来源,凸显改革对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王洋,带来了题为“The Returns to English Proficiency in China: Evidence from College Students”的演讲。基于独特的大学生调查数据集,整合英语能力测试成绩与就业市场结果,借助丰富控制变量和工具变量法,研究表明英语能力(CET - 4 分数)对职场回报有限,而 CET - 4 证书与 6% - 7%的工资溢价相关,还能提升就业能力、地理流动性及进入国企机会,其证书信号作用显著。

 

 

       中山大学教授张莉分享了“从独角兽到领头羊:希音公司的集聚效应”的研究。以希音为案例,通过多类数据和严谨方法,揭示其入驻强化周边纺织服装企业集聚,提升企业韧性与分工水平,还促进生活服务业和消费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段伊戈深入探讨了“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and Employee Earnings: Evidence from Accelerated Depreciation”。他通过对加拿大 2007 年制造业机械设备加速折旧政策的研究,运用企业和员工的行政纳税申报数据,发现该政策促使企业资本投资、就业、工资和利润增加,但在职员工收入受影响,尤其是低技能工人和岗位变动者,且企业内部不平等加剧,机制在于资本 - 技能互补,资本增加提升了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与收入溢价。

 

 

       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魏东霞分享了“流动人口、平台评分与服务业质量”。针对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发展,利用多源数据实证发现城市流动人口占比高会降低服务质量,落户门槛强化负面影响,平台经济虽有改善但受流动人口占比制约,跨市骑手占比高也会降低高星商户评分与占比。

 

 

       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高琳提出“超越‘人物’二分法框架——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新思路”。鉴于地方政府支出偏向,梳理多年政策实践后指出应重视存量资本维护更新。他深入分析公共物质、知识技能及健康资本折旧规律,并分别从公共物质资本的投资维护、健康人力资本的预防促进、知识和技能资本的教育体系完善等方面阐述实现路径。

 

 

      中山大学副教授薛畅围绕“‘各自为政’还是‘一轨同风’金融监管区划与区域经济交流”展开研究。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及金融监管问题,采用双重差分法对央行大区分行制改革分析,发现改革促进了辖区内省区货运贸易,在控制多种因素后效果稳健,且对金融发展和非国有经济影响较大的地区作用更显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张翕关注“经济波动中的就业及其监测”。强调就业民生与生产要素的关键地位,剖析失业率监测意义及宏观政策目标,介绍自然失业率概念及多种估算方法,指出中国就业监测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发布相关指标、构建就业强度指标等,还发现青年失业率对经济波动更敏感。

 

 

       研讨会当晚,实验室成员共同深入探讨了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问题。各方积极交流,围绕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规划、资源整合优化、人才团队培养、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等核心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为重点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创新思路,有望推动经济领域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