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回顾 | 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破局
2025年6月19日(星期四)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睿新到访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实验室执行主任徐现祥教授出席并主持交流会。
讲座中,王睿新教授结合实践与政策现实,对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尽管中国数字化基础设施普及率较高,但应用深入度和使用方式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尚处于初步阶段。

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
王教授详细分析了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重挑战。在需求侧,中小微企业本身高度异质化,企业主认知、员工能力、产品类型等差异显著,导致标准化解决方案难以全面适配。此外,供给侧的软件和服务也难以满足细分市场需求,高生产成本与价格敏感的用户形成矛盾。此外,王教授对“智慧记”软件进行了案例分析,“智慧记”虽然在市场上占据很多市场份额,但真正高效使用的企业比例有限。同时,面对国外厂商的先发优势,国内软件开发商创新压力巨大。
供需双方的挑战
需求端,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工具的采用高度价格敏感,且转型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心理成本。企业主的数学能力、管理能力认知、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影响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和广度,导致数字化应用流于表面。供给端,软件开发企业往往沿用服务大客户的逻辑,导致某些复杂功能并不适用于中小微企业日常管理实际。同时,功能过于“通用”或“专用”都会制约其推广。
破局路径与政策启示
针对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王教授提出了多项破局思路。对需求侧,需要加强数字化素养教育,提升企业主对转型收益的认知,破解市场教育瓶颈。对供给侧,鼓励软件企业快速迭代产品、打造平台化和生态化能力,应对需求异质性和国外厂商竞争。同时,人工智能的引入有望提升信息录入和产品分类等基础环节效率,推动数字化生态建设。

讲座最后,王教授就企业数据安全、数字化与自动化关系、行业适用性、标准化等问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来仍需加强。
会后,与会师生合影留念,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