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 刘贯春 等:银行负债结构与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

发布人:温家喻
银行负债结构与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

 

文章刊发:

刘贯春、陈肖雄、黄雪松、张军:《银行负债结构与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管理世界》,2024年第7期,第84~102页。

Liu Guanchun, Chen Xiaoxiong, Huang Xuesong, Zhang Jun. Bank Liability Structure and the Risk-Taking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4, 40(7): 84-102.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不断凸显的流动性枯竭,巴塞尔协议III强调了资金流动性要求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的重要作用,但鲜有学者关注该监管改革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银行与非存款负债持有人的两期动态模型,本文系统阐释了银行负债结构影响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论逻辑,并将2014年开始实施的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监管新规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进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因果识别。理论表明,伴随着存款占比上升,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存在不确定性变化,调整方向取决于流动性风险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的相对重要性。实证结果显示,存款占比上升显著弱化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而且该作用集中体现于流动性风险低、市场约束强、资本充足率低和盈利能力差的商业银行,证实了市场约束机制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由于银行对贷款的事后监督努力关系到企业经营风险,银行存款占比上升显著降低了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违约风险的促进作用。本文强调,加强银行负债结构监管有助于缓解宽松货币政策引致的银行风险,对于防范化解重大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银行负债结构  货币政策  风险承担  流动性风险  市场约束

收稿时间:2022-9-26

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2-11-23、2023-7-24、2023-7-31、2023-8-28

拟录用时间:2023-12-8

网络首发时间:2024-2-21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面对不断攀升的外部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进入了高频率密集调整阶段。然而,宽松货币政策不仅会刺激商业银行加大信贷规模供给力度,而且会激励商业银行进行更多流动性创造和冒险行为,从而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由此可见,当试图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时,如何避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攀升是当前阶段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与此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巴塞尔协议III明确指出资金流动性要求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并强调批发性融资占比高的银行需面临更多监管约束。作为批发性负债的重要构成,同业负债的价格通常较低而且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影子信贷扩张的重要资金来源。为遏制商业银行通过同业负债进行扩张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于2014年4月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的实施必然带来银行负债结构调整,进而作用于银行在资产端的风险决策行为并影响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作用效果。

二、主要内容

       本文系统考察了银行负债结构如何影响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与非存款负债投资者之间的两期动态模型,银行决定其资产配置结构与贷款组合风险水平,非存款负债投资者则评估银行风险决定是否撤回其资金。模型结果表明,存款占比提升会通过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促进银行信贷投放,加剧银行风险承担;但是更高的风险承担水平会导致银行面临更高的非存款负债融资成本,强化市场约束效应,进而弱化银行风险承担动机,最终净效应取决于不同渠道的相对重要性。随后,本文在系统梳理2014年《通知》的基础上,将其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识别银行负债结构如何影响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估计结果发现,银行存款占比上升显著弱化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而且上述效应在流动性风险低、市场约束强、资本充足率低和盈利能力差的银行更为凸显。进一步,本文排除了其他同期政策冲击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潜在影响,并从平行趋势检验、替换核心变量和样本再构造等多个维度进行稳健性测试。特别地,银行存款占比提升显著弱化了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违约风险的促进作用,并集中体现于治理水平低和融资约束强的企业。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银行与非存款负债持有人的两期动态模型,系统阐释了银行负债结构影响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论逻辑,并将2014年开始实施的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监管新规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进行因果识别。伴随着存款占比上升,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存在不确定性变化,调整方向取决于流动性风险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的相对重要性。实证结果显示,存款占比上升显著弱化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而且该作用集中体现于流动性风险低、市场约束强、资本充足率低和盈利能力差的商业银行,证实了市场约束机制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由于银行对贷款的事后监督努力关系到企业经营风险,银行存款占比上升显著降低了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违约风险的促进作用。

       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本文提出如下3点政策建议。第一,研判银行负债结构的合意区间并加以持续监控。理论分析表明,银行存款占比提升会通过流动性风险效应和市场约束效应影响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而前者本质上为银行负债端的流动性风险下降使其信贷投放动机增强。因此,监管部门未来应综合考虑银行负债结构对其信贷投放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判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合意区间。第二,强化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效应。鉴于市场约束效应是存款占比上升弱化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关键,金融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推动银行信息披露,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投资者对银行行为的监督作用。第三,本文发现银行存款占比上升会弱化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而且主要体现在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由此可见,后续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优化完善应考虑负债结构监管与资本监管的交互影响。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相较于已有文献,本文研究有以下三方面的边际贡献。首先,与以往研究关注银行负债结构对信贷供给行为的影响不同,本文以2014年银发127号文作为外生冲击,识别了银行负债结构影响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因果效应。其次,从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影响因素来看,本文为银行负债结构如何影响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经验证据,对已有关于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形成了有益补充。最后,本文研究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本文发现,对同业负债融资比例的约束显著弱化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该研究结论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重要启示意义。

       除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负债结构变动必然还会影响银行货币政策信贷渠道。限于篇幅和论文研究主题,本文未对此展开过多分析。进一步探讨负债结构变动如何影响货币政策与银行信贷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负债结构的经济后果。此外考虑到负债结构会对银行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同时产生影响,对银行负债结构的科学监管也依赖于对银行负债结构经济效应的综合评估。

五、写作、投稿、修改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关键工具,在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会有效促进商业银行发放信贷服务实体经济,但也会加剧银行风险承担。特别地,银行资金来源结构会影响银行风险决策行为,进而影响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因此强化对银行资金来源的监管有望改善银行负债结构,从而弱化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基于此,我们聚焦于银行负债结构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旨在为相关文献提供更丰富的研究视角,也为在促进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文章在2020年确定了研究主题,并初步搭建了研究架构。经过多轮的精心修订与完善,于2022年9月向《管理世界》期刊提交了稿件。在审稿过程中,本文经历了四轮严格的同行评审和一轮细致的终审,最终获得了拟录用的资格。在此过程中,众多审稿专家和终审专家在理论模型的构建、计量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建议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大量富有洞见的建议。尽管每一轮的修改都极具挑战,但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文章的学术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稿件的校对阶段,《管理世界》编辑部的老师们在文稿的措辞润色、格式排版、公式校对等细节方面给予了专业而细致的指导,这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编辑部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效务实的工作风格,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此,我们对所有参与审稿的专家、终审专家以及编辑部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您们对本文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宝贵时间。